赏析一下杜甫的《登高》

发布日期:2024-03-08 浏览次数:67

《登高》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此诗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全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诗人围绕夔州这个地方的风物和自己的身世做了两方面的描述和发挥。前四句为第一段,以“风急”二字起笔,然后以“天高”承之,下面又以“渚清”呼应结合上文的“风急”,以“沙白”来概括景物特点。“猿啸”“鸟飞”,与诗人自己的遭遇联系起来写“独坐”,既有天高风急的烘托,又有飞鸟与猿啼的对比映衬。从景物的描绘中,非常形象地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后四句为第二段:因声而想象声之源——仕途;又用典故表现了自己怀才见弃的现状和对怀才见弃的痛恨。全诗笼罩着一片愁云惨雾的气氛。尽管语极显豁,但整体给人却是把含蓄与显豁统一得很好:一方面用了贴切新奇的典故把自己的心情委婉深致地表达了出来;另一方面又用“独坐”统领全诗,直写得情景交融、形神兼备。

诗人围绕夔门的特定环境来选择和组织意象。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和愁思,“风急”既写天气恶劣,“猿啸”又烘托出凄清氛围;后四句则展示将来的情景——大多景物不变但人物不行。“沙鸥”正有飘零意象,“重阳”、“摇落”两语以俗为雅使抽象的节候概念具象化;“新停”一词表面上指因病戒酒,暗中传达出因病废杯不能成欢,“旧响”、“新声”明暗交替表达了悲凉氛围层层深入。

总之,《登高》充分体现了杜甫诗“以文为诗”的特点。“以文为诗”与“以诗为文”相对而言,“以诗为文”指用常语、散文来写诗;“以文为诗”则指用散文的笔法来写诗。杜诗对仗工整自然、写景浑成是这一艺术特征在形式表现方面取得的很高成就。杜甫以入世精神用出世的态度去进行创作这或许是杜甫获得这一极高艺术成就的要诀所在吧!但正是因为这种生活态度的矛盾使杜甫虽向往隐逸而仍有家国之忧形成了沉郁顿挫的基调。

如果您有什么问题,欢迎咨询技术员 点击QQ咨询